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经济 >> 
《樱与兽: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》出版

时间:2023-08-31 17:49:03    来源:中新网上海  


(相关资料图)

(李秋莹 肖峰)近日,《樱与兽: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》由上海光启书局出版。本书讲述了日本上野动物园的历史,结合日本从明治到二战以及战后等不同时期的史实,展示上野动物园与日本国家的命运交织,尤其以这座动物园为案例,反思在人类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,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。作者伊恩·J。米勒,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,哈佛大学科学史系、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合聘教授,研究领域为日本史,尤其是科学、技术和环境变化的文化史。译者张涛,文化人类学博士。

关于日本历史的著作数不胜数,而从动物园角度来书写的却是罕见。本书将上野动物园放置在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历史进程中,在讲述动物园自身演变的同时,也结合了日本在明治初期、帝国崛起时期、二战时期、盟战占领、战后重建等不同阶段的史实。比如明治时期,上野动物园开始引进外来动物,效仿西方进行分类安排,这反映了当时追求西化的大背景。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,随着日本走向对外征服,帝国初具雏形,动物园体现了日本走向帝国之路,大量来自海外的,被征服殖民地的动物,被收集到动物园中。在二战时期,日本陷入战争深渊,动物园也服膺于国家总体战争的需要,大量被应用于战争的“军用动物”,在动物园中大肆宣传,大量明星动物被系统性屠杀和祭祀,用于唤起民众献身国家、为战争服务的热情。战后初期(盟军占领期),日本受到美国的民主化改造,动物园开始缓慢地发展。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,上野动物园也以全新的面貌示人。

本书也讲述了上野动物园积极繁育中国大熊猫的历史。自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,大熊猫作为礼物来到上野,上野动物园自此开始了“熊猫时代”。熊猫受到了日本民众的普遍欢迎,引发了延续至今的“熊猫热”,包括近期回到中国的熊猫“香香”,一直是中日两国民众关注的焦点。熊猫的养育反映了上野动物园新的发展方向,即努力实现自身从展览动物到维持物种延续的使命转变。上野动物园大力推动园内熊猫的自然繁育,然而在初期并不顺利。本书即揭示了其中的相关史实。

日本东京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城市,是一个高度现代化、人口高度集中的都市地带,存在于这里的动物园,因而格外具有象征意义,即在人类主导世界面貌(西方学者提出了所谓“人类世”时代)的情况下,自然生态究竟处于何等地位。本书以上野动物园为案例,反思了动物园的本质,以及在现代性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
本书认为,上野动物园将遥远的、异域的野生动物从自然环境汇集到都市,重新进行分类、命名,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主宰,另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对自我世界观的调整。人类通过工业化和市场扩张,强化了向自然世界的拓展能力,生活的环境无处不是人造的痕迹,但是人类仍然想象真实的自然无处不在。人类把野生动物引入都市,宣称在动物园之外有一个纯粹真实的自然,实际上是在灌输一种观念:人与自然世界是截然两分的。日本人是这种文化的首要消费者。这其实是在以一种舞台化的逃逸假象来纪念和强化现代的、“文明”的事物秩序。

本书是光启书局“动物与人”丛书的新一种。该丛书是中文学界主要探讨动物与人关系的第一套丛书,聚焦史学新门类“动物史”,从历史视角关注动物与人的关系,由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、著名动物史研究者陈怀宇主编。借用陈怀宇的话来说:“动物从来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动物研究的意义从来就不只是局限于学术探讨。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,每个人都有责任了解动物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意义。”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,全球性的动物与人研究可谓方兴未艾,推动人文和社会科学朝着多学科合作方向发展,不仅在国际上出现了很多相关学术组织,不少丛书亦应运而生。与之相比,中文学界似乎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,也没有专门的丛书和期刊。有鉴于此,上海光启书局推出“动物与人”丛书,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,能推动中文学界对这一领域的重视,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不一样的历史读物。截至目前,该丛书已经有多个书目在酝酿,话题包括动物园历史、北京城市与骆驼的历史、东南亚和中东的动物历史、动物保护运动的兴起等。

注: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!

编辑:李秋莹

标签: